【中国税务报】与老家的距离

发布时间:2018-11-23 15:13 访问次数: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 字体:[ 大 ][ 中 ][ 小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我出生在山东偏远的农村,

我出生在山东偏远的农村,1990年出生的我,虽然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前12年,但我仍然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我的可喜变化。每当谈起改革开放对我的影响,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自己的老家,特别是与老家的距离。

上小学时,与老家的距离是一封信。那时的老家没有公路,与外界联通的是一条一下雨就没法通行的土路。更没有通信线路,有什么事要传递信息,近一点儿的只能自己跑腿儿或者请别人带话,远一点儿的就只能写信了。记得当时我叔叔在离老家100多公里以外的山东省东营市工作,不能经常回家,经常会看到爷爷奶奶收到叔叔寄回家的信,爷爷奶奶有时候会看很多遍。后来才体会到,信是叔叔对老家和亲人的思念。当时我就想,叔叔与老家的距离虽然很远,但却有一封信可以与老家联系,缩短与老家的距离,我以后也要给家里写信。那时候却没有想到,是交通不便让叔叔不得不选择以书信的方式拉近与老家的距离。

上中学时,与老家的距离是一张汽车票。我的中学时代是在30公里外的县城度过的,当时的交通已经发达了很多,村口的路虽然不是柏油马路,但是却也已经硬化过,不会一到下雨天就要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坑里。每一次离开家的时候,我都要早早地收拾东西,到村外的路口等中巴车,每一次都是爷爷奶奶骑车把我送过去。每一次从学校回家的时候,因为没有电话可以及时沟通,所以到家的时间不能确定,但我却经常能看到爷爷奶奶在路口等着我,当时还埋怨他们浪费时间等我,现在想起来,有种莫名的感动。一开始,我每个星期都要花14块钱往返于学校与老家,后来变成两个星期、一个月。但是,一张汽车票就能让我回到老家,拉近了我与老家的距离,和叔叔相比已经幸福了很多。

上大学时,与老家的距离是一张火车票。熬过高三,我来到了离家1000公里外的武汉读大学。开学的时候,是父母陪我去的,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还是一辆绿皮车,前一天晚上上车,已经不记得在路上临时停车停过几次,第二天早上终于看到了武汉长江大桥。当时,车票还只能现场排队买。记得有一次,为了买回家的火车票,我凌晨3点去排队等早上8点放票,最后也仅仅剩下站票,后来不得不买了到郑州中转的票,才勉强有一张坐票。那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手机,虽然长途电话费还有点儿贵,但是也可以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想念老家的话也只能去抢一张绿皮车火车票。那是我离老家最远的四年时间,与老家的距离超过12个小时,通过一张火车票连接。

参加工作时,与老家的距离是一张高铁票。大学毕业后,来到离老家700多公里的江苏省仪征市工作,比武汉的1000公里缩短了30%,但回老家的时间却缩短了70%,早上坐上高铁,中午就能回家吃午饭。村里的柏油路已经全都铺到家门口,出行十分方便,有一次,爸妈带着刚上市的新鲜草莓来看我,虽然现在水果超市遍地都是,但老家的草莓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一张高铁票又一次拉近了我与老家的距离,随时都可以回老家看看。

现在,与老家的距离是一个屏幕。前年,我的孩子出生了,去年过年的时候带着孩子坐高铁回去了一趟,十分方便。今年老家装了网络,我经常把孩子成长中的照片、视频发给父母看。在和我爸妈视频过一次以后,孩子经常会嚷嚷着要和爷爷奶奶视频,她和爷爷奶奶叽里咕噜地说话,手机里传来幸福的笑声,让我有一种身在老家的错觉。

与老家的距离从一封信到一张汽车票,从一张火车票到一张高铁票,再到一个屏幕,这就是改革开放带给我的变化。改革开放为我铺平回家的路,缩短与老家的距离,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责无旁贷,也要为改革开放出力。恰逢税务机构改革,我有幸参与其中,正是勇挑重担、为改革出力、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见证新时代的辉煌。

(张志强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仪征市税务局)

《中国税务报》11月23日 B4版头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