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闯出来的“昆山之路”

发布时间:2018-12-03 11:14 访问次数: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 字体:[ 大 ][ 中 ][ 小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税务干部走进光电产业园,与光电企业员工交流。 胡剑珂 摄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昆山还是个农业县,在苏州六县中经济排名倒数第一,而今竟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昆山的发展最关键就在一个“闯”字,在没有路的地方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昆山税收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1亿元发展到今天可以比肩西部省份,“昆山之路”越走越宽。

全国首个自费开发区

时间闪回到1984年。当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建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这个苏州排名最后的“小六子”自然没份。穷则思变!昆山领导层面作出了一个大胆决策:不能“等靠要”,自掏腰包也要创办开发区!

那时正赶上发达国家第一波产业转移浪潮,昆山人分析形势,觉得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业小区一落地,当年日本知名的手套厂商苏旺你有限公司便来了。该公司投资150万美元,在十几亩稻田里盖起一片厂房,从此诞生了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大篇幅刊发《“昆山之路”三评》文章,对昆山坚持“穷开发、富规划”,自费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深入报道。1992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昆山开发区跻身“国家队”,成为沿海“14+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开发区,昆山迈上了更高的发展台阶。

“昆山之路”就是创新之路

1994年,昆山人第一次提出建设“出口加工区”。他们埋头准备了两年多,1997年昆山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4月获得批准。新政策、新环境成为昆山吸引外资的“强磁场”,1998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数量达1383户,为1989年的10倍之多,仅原国税部门征收的外税收入就达2.7亿元。

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作为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从1992年10月投资3750万美元到2017年投资总额近2.8亿美元,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捷安特中国区董事长石静安表示:“多年来,昆山各级税务部门给予了公司很大帮助。无论是营改增政策的推进、增值税留抵税额的退回,还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的落实,他们都主动协助公司掌握政策要点,加快政策落实进度。今年5月1日增值税税率下调后,我们减轻税收负担超过500万元。感谢政府和税务部门的鼎力扶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当改革开放跨过千禧年门槛,昆山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IT产业制造基地。2004年,昆山又在全国率先筹划建设光电产业园。2008年,昆山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走向高质量发展

2013年,作为全国“台资第一高地”的昆山收到了一份“新年大礼”。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台资高地”愈加光彩夺目。5年来,昆山新增台资项目597个,总投资58.6亿美元,注册资本30亿美元。2017年,昆山首次实现出口退税和兑现税收优惠双双破百亿元。2018年,昆山再次蝉联全国百强县首位。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四大产业齐头并进,成为昆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

光电产业园内的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是由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与友达光电共同投资设立的第六代LTPS(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厂,该项目总投资31.2亿美元,是昆山光电产业的“头雁”,更是昆山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头羊”。该公司财务总监郑建忠说:“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来,我们累计获得退税7.3亿元。税务部门税收政策兑现快,办税高效快捷,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4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靠着“敢想、敢当、敢为”“不等、不靠、不要”“唯实、扬长、奋斗”,一代代昆山人用对解放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精彩实践,不断赋予“昆山之路”新内涵,实现了令人欣喜的发展飞跃。

姚婧 刘广倩 周敏颖 舒文娅 本报记者 徐云翔

《中国税务报》12月3日B3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