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好人陈伯辉的军旅深情

发布时间:2019-08-05 16:44访问次数:来源: 交汇点字体:[ 大 ][ 中 ][ 小 ]打印本页正文下载

随着八一建军节的临近,从部队转业至南通市如东县税务部门的陈伯辉又开始忙碌起来。盛夏酷暑,他在兑现35年前云南战场猫耳洞里的那句战友间的生死承诺,替牺牲的战友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

“妈妈,儿子伯辉来看您了!”当陈伯辉拎着食品来到战友朱逢明烈士家中,看望他92岁的老母亲时,这套别墅式小洋房里顿时热闹起来。

“儿啊,多亏你和逢明战友们帮我盖起这幢新房。如今空调也用上,再热的天气我也不怕了……”老人一边热情地招呼陈伯辉进屋,一边不停地唠叨着这么多年儿子们对她的好。

陈伯辉走到朱逢明烈士的遗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昔日往事在脑海里回荡……

1984年7月,刚入伍不久的陈伯辉和300多名如东籍战友跟随部队从杭州奔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们打出了国威,用青春和热血染红了飘扬的“八一”军旗。然而,有18条鲜活的生命却长眠在祖国的南疆。

临战前,这些铁血男儿互道珍重,彼此嘱托:假如我“光荣”了,请帮我照顾父母。这群从老山归来的同乡老兵们,把18位烈士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关心照料着这些痛失爱子的老人,坚守了整整35年。

在牺牲的18名如东籍战友中,当年19岁的陈飞牺牲时离陈伯辉坚守的阵地最近。在一次防御战中,两人分别率领各自的班在两个山头防御,相隔仅数百米。气候闷热、空气潮湿,战士们皮肤溃烂、瘙痒,生死线又被敌人封锁住,供给上不来。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啃干粮保持体力,苦苦支撑,喉咙都烟熏火燎似的。班长陈伯辉试着联系相邻阵地的陈飞为战士们送点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看见一个身影穿过雷区一点一点艰难地爬过来,是陈飞送来了他们班节省下来的两听橘子罐头!接过生死线上送来的两听橘子罐头,战士们边吃边掉下热泪。”陈伯辉哽咽地回忆说。这终生难忘的一幕也永远定格在他记忆中。

当天夜里,陈飞便倒在了越军的枪林弹雨中。陈伯辉悲痛万分,独自爬到陈飞驻守的阵地,趴在陈飞尸体旁号啕大哭,并立下承诺替牺牲的战友尽忠尽孝。此后,每次回乡探亲,陈伯辉都会看望陈飞的父母,直至前几年他为两位老人离世送终。

2001年8月,陈伯辉从部队转业,进入如东县税务部门工作,成为一名基层一线的税务新兵。他说:“刚到税务部门时,自己什么业务都不会,不会怎么办呢?学呀!我们当兵出身的人就是不怕难。”

3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战友和同事们谈起陈伯辉总是赞不绝口。他曾作为税收管理员服务着两个乡镇的企业,100多公里的海岸线、50多公里的滩涂养殖范围,寒来暑往,他骑着摩托车走乡串户,宣传税收政策,解决涉税问题。在江苏世纪燎原针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至今仍保留着10多年前时任税收管理员的陈伯辉帮企业安装的税收宣传大喇叭。这家企业已经将分公司开到缅甸,成了乡镇企业中走上“一带一路”的先行者。企业负责人黄继石指着忙碌的生产线感慨地说:“陈伯辉始终将企业发展的事当成自己分内的事,企业遇到涉税问题,总是第一个想到他,请他帮助解决。”

战友黄卫军1985年1月15日在攻打无名二号阵地的战斗中英勇负伤,伤残回乡后,陈伯辉即登门看望,鼓励他利用家乡垦区废弃滩涂发展水产养殖。没有资金,没有技术,陈伯辉一面帮他筹资,一面请来水产养殖专业户当他师傅。“头一年养了20亩大棚虾,但由于狂风摧毁大棚导致几十万元投资打了水漂。在我打退堂鼓的时候,伯辉鼓励我只有勇往直前,才会赢得胜利。”黄卫军回忆说,养殖的第二批虾投苗后,终于迎来丰收,亩收益突破1万元。2013年,黄卫军开辟新的养殖场,由于工人消毒不严,导致160亩虾全军覆没,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就在黄卫军准备弃养之际,陈伯辉又来到养虾场,帮他分析失败原因,鼓励他吸取教训重振雄风。就这样,陈伯辉一路帮扶,黄卫军养殖项目逐步壮大,今年垦区滩涂大棚养虾发展到400多亩,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还吸收5名村民务工,每人年收入5万多元。

曾在同一连队并肩作战的战友黄先权是名6级伤残军人,1989年底退伍回乡务农,生活很艰苦。陈伯辉建议黄先权做餐饮服务业,同时出钱帮他聘请了厨师传授技术。目前,黄先权经营的餐饮服务业扩大到全县5个镇。这对夫妇不仅在县城买了新房,还开上了轿车,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载载苦乐年华。每当看到一户户企业在他和同事们的服务下发展壮大,每当一个个烈士亲属在他和战友们的关爱下走出失子悲痛时,陈伯辉感慨万千,切身体会到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乐于奉献、报效祖国,用不变的初心告慰英灵,是他一生的追求。

《交汇点》2019年7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