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日报】因村制宜 精准施策 全程服务
市税务局获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特别贡献奖
发布时间:2020-04-09 11:33 | 来源: 淮安日报 | 字体:[ 大 ][ 中 ][ 小 ] | 打印本页 | 正文下载 |
本报讯 近年来,市税务局坚持上下“一盘棋”、共绘帮扶“同心圆”,通过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全程服务,先后帮扶淮阴区南陈集镇寿塘村、淮安区博里镇长沙村、淮安区博里镇三门居委会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寿塘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达29万元,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019年,长沙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27万元,三门居委会首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18万元,全部完成当年集体经济收入目标。2020年3月,市税务局荣获全市2019年度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特别贡献奖,扶贫干部岳连和获“先进个人”称号。
党委重视,做坚强后盾。市税务局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专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明确工作职责、分管领导,组建包括机关党委、人事、财务等部门的工作小组,同时从现有干部中抽调党性强、有责任心、懂经济的同志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合力支持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把手密切关注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入村组调研、座谈,走访镇村干部,摸村情、析需求、研市场,精准定项、精准施策。分管领导靠前指挥,跟踪项目动态,抓实抓细抓保障。工作小组成员从政策、人力、财力上跟进,使扶助项目得到实打实的落实。
因村施策,保项目有效。2019年4月,市税务局在原有帮扶村基础上,新增帮扶淮安区博里镇三门居委会,要求当年必须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而该居委会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仅2万元。市税务局党委书记立即带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深入三门居委会调研。从当地农业生产、农作物收购、村民务工到村现有产业、现有工商项目、发展设想,再到村民需求、市场需求、发展需求等全面排查摸底,为集体经济发展确立可靠项目。考虑到长沙村以粮食生产为主,但缺少粮食存放处的实际,在尊重村镇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市税务局确定投入建设2000平方米标准化粮食厂房,既方便了收购商,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建成当年,租金收入达8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
全程服务,保项目落实。两年时间里,市税务局对批准确立的项目,做到过程跟踪、财力支持、全程服务,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发展项目直接投入资金215.58万元,协调扶助资金170万元,帮助3个村摘掉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018年,对寿塘村在原有扶持项目基础上,追加投入37.2万元,与淮阴区扶贫办一道解决项目增资问题,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针对长沙村发展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投资11.5万元并协调80万元资金,建设1040平方米厂房,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三门居委会厂房项目在直接投资130万元基础上,会同淮安区扶贫工作队协调60万元扶贫资金,3个月建成。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同时,市税务局还帮助各村发展民生项目。2018年为长沙村建成500平方米包含一套健身路径的综合健身文化广场。2019年投入资金25万元,为长沙村村内七支路提档升级,投入5万元为寿塘村整治河道水渠环境。
此外,市税务局科级以上干部通过出点子、找项目、寻岗位、售产品、送慰问等多种方法积极帮助贫困村民脱贫,共送出慰问扶助金近26万元,实现9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张晓惠 杨丹丹 刊于《淮安日报》2020年4月9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