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下湾村的脱贫奔富路
发布时间:2020-06-05 09:44 | 来源: 瞭望 | 字体:[ 大 ][ 中 ][ 小 ] | 打印本页 | 正文下载 |
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下湾村的这个夏天,是伴随着老人还有孩子们的欢笑声到来的。
伴随着一辆辆卡车轰隆隆驶过乡间的马路,下湾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4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里,很快填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图画书、历史神话故事、各类字词典,还有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智能机器人,让老人们欣喜不已的听书机……
让老人们安享晚年,让孩子们生出新的希望,李永收说,这是他想象中新农村应有的样子,但,也不仅仅是这样。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培植出了龙头企业,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在家赋闲的老人们也有了收入来源。蜕变,如同初夏的微风,正悄悄吹遍整个村落。
李永收是东海县驼峰乡下湾村驻队扶贫的连云港市税务局干部。团职干部转业后,他的大部分时光便与乡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下湾村是他扶贫的第15个村,今年也是他驻队扶贫的第九个年头。
九年,108个月,3285天。
这是一组让人一想就觉得漫长的数字,但李永收却乐在其中:“我喜欢农村,更喜欢看到在我们扶贫队的努力下,大家日子越过越好的景象。”
小多肉,带动脱贫大产业
“看看这盆多肉,株型大,品相也好,现在下单价格有优惠……”在下湾村连云港福柱园艺有限公司的多肉种植大棚里,几位主播正忙着向顾客展示、推销多肉植物。顾客们看好下单,当天下午便能打包装箱,运往全国各地。
“公司能有现在的规模,多亏了李书记。”说起公司的成长史,负责人张柱止不住地感谢。
三年前,学习园林设计专业的张柱一心想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一展拳脚。他注册成立了连云港福柱园艺有限公司,在家乡驼峰乡下湾村开始了他的多肉事业。然而,由于市场调研不透彻,再加上种植经验不足,这一年他不仅没有赚到钱,投资的近100万元资金也消耗殆尽。
垂头丧气之际,李永收找到了他。
“别泄气,我们带着你重头再干!”李永收的话语让张柱心底的火苗重新点燃,但前车之鉴又让张柱犹豫不已,无论如何也下定不了决心。
整整三个月时间,一有空,李永收便跑去做张柱的思想工作,还拉来自己亲友团,摆事实、讲道理,想尽办法打消张柱的顾虑。
“干!”在又一次推心置腹地交谈之后,张柱跟家人决定放手一搏,创业之路再次开启。
为帮助张柱节省前期投入的资金,李永收鼓励他租用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里建设的温室大棚,并与他约定,村里给他最优惠的租用价格,条件是公司要多多雇用村里的贫困户,带着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脱贫。
最开始,张柱依着前期创业的经验,带着多肉植物全国跑市场,在云南、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设立代销点,销路虽然有起色,但是成本投入大、见效慢,公司一度未打开局面。
了解到情况的李永收心急如焚。张柱公司的成败关乎整个下湾村脱贫的信心,必须帮助他打开销路。为此,李永收四处奔走,打听哪里有好的销售平台。偶然的机会,李永收了解到了电商扶贫这一渠道,打听到连云港也有了专门的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这一消息如同一道明亮的阳光,照亮了李永收的心。他想尽办法联系到销售平台,说服平台让张柱以最优惠的条件进驻,为多肉植物销售打开了新的大门。
尝到了网络销售的甜头,张柱跟他的伙伴们一发不可收拾。在李永收的帮助下,他们对公司销售人员开展了系列培训,在多个销售平台上开通了网络销售,又开始了时下最流行的直播销售模式。
目前,张柱的公司经营红红火火,通过网络平台,产品甚至出口至韩国、日本和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达60多万盆,创产值500多万元,张柱的园艺公司,已经成长为苏北鲁南最大的多肉培植基地。
“要想脱贫快,全靠产业带。一个龙头企业就可以带动整个村的经济向前发展。受益于我们扶持的龙头企业,已经带动了30多名大学生就业以及村里5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村集体也因此每年多了近20万元的租金收入。”望着一派生机的多肉大棚,李永收感慨不已。
精神脱贫,让村民心灵更丰盈
晚7点,凉风习习。下湾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村民们有的拉二胡,有的跳舞,有的打篮球,有的在健身架区健身,好不热闹。
“没想到现在这么好,大家晚饭后都愿意过来转转。”村民张培同感慨。村里老人多,以前吃完晚饭,老人们不是窝在家看电视,就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打牌赌钱,群众的精神生活基本上为零。
行为的背后,必须先是思想观念的改变。
李永收认为,摆脱贫困不能只是修条路、盖个新房,要改变村民们知识上愚昧、思想上落后的状态,引导村民们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扭转生活观念和生活状态,探索“精神脱贫”之路。他联系市税务局、市文化新闻和旅游局等后方支持单位,筹集了30余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和老百姓大舞台,还把建设农家书屋的想法跟市税务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积极支持。
“有了场地就有了载体,有了载体,村民们愿意来,凝聚力也强了。”李永收说。
李永收大部分时间待在村里,晚上村民们来广场活动,李永收也加入他们。在部队就是文艺爱好者的他,把自己的兴趣发挥得淋漓尽致。拉二胡、跳舞、打篮球……什么活动李永收都能参与。“跟村民们一起活动活动,与他们的距离拉得更近,还可以深入地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李永收表示。
建设农家书屋的想法,就是在广场上与村民闲聊时想起来的。
下湾村是个典型的留守村,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们跟李永收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平日上学还好,一到周末,孩子就聚在一起打游戏,喊都喊不回来。
孩子是未来,也是村里的希望,要给村里的孩子们一个闲暇时的好去处。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李永收腾出一间40平方米的房间着手给孩子们建书屋。书和桌椅都是市税务局捐赠的,李永收特地叮嘱要挑选一些适合孩子们看的书籍,他想让孩子们读好书,爱上读书,在书中去探索广阔的世界,点燃内心的梦想。
前往书屋,孩子们惊喜地发现,除了满书架的图书,书屋还配备了一个智能机器人,绘本、儿歌、动画、英语……还可以实时语音互动,城市里小孩能接触到的,现在也真真切切地摆在他们面前,而满书架的图书,正如同一个打开的世界,全身心地拥抱住了这些农村的孩子们。
应扶尽扶,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人
初夏的早晨,乡村里一片宁静,微风吹过麦田。
伴随着一阵犬吠声,村民洪英打开房门。“一定是李书记又带人来李保帅家了。”
果不其然,隔壁李保帅家门口停了一辆大卡车,李永收和几名税务干部正把车上的沙发、桌椅搬进李保帅新落成的家。
“多亏了共产党啊!”洪英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有些动容。
站在李保帅家的新房前,还能看到之前旧家被火烧的痕迹。六间房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间。洪英回忆,当时大火烧起来时,她在田头找到了烂醉如泥的李保帅,告诉他赶紧去救火。谁知李保帅一点不急,回了一句“让它烧吧,烧光算了”,倒在田头呼呼大睡。
火是村民们帮忙救下的,虽然大家伙拼命抢救,大火还是几乎把房子烧光,大火扑灭时,只剩下里头的一间厨房勉强能用。
妻子早逝,两个儿子一个外出打工音信全无,一个身患糖尿病眼盲在家,李保帅无论如何也看不到这个家的希望在哪儿。吃低保,混日子,李保帅每天的生活,就是与酒相伴,直到精准扶贫到了他家。
“精准扶贫路上不因困难落下一个人”,李永收一边协调后方单位帮忙出资建房,一边做李保帅思想工作,鼓励他自食其力,改变生活状况。
三个月过去,三开间的新房落成,黑瓦白墙,比之前的旧房好看很多。很快,市税务部门捐赠的家具搬了进去。家,开始有了家的模样。李永收还把李保帅安排在张柱的多肉培植基地干活,每天70元的收入,他跟儿子的生活有了保障。生活,开始向李保帅一家开启了一扇窗。
“从那以后,滴酒不沾,完全变了一个人。”说起李保帅的变化,洪英逢人就说,感慨不已。
扶贫要扶志,只有让群众有了生活的希望,才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李永收的努力下,下湾村7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曾经“破罐子破摔”的贫困户们开始自发地找项目,寻找致富的门路。生机,如同这夏日碧绿的麦草,开始在下湾村茁壮生长。
“李书记,我今年计划多承包一个蔬菜大棚,您看成不?”李永收的手机响起来,是村民张川西打来的。“如今,村民们越来越主动,大家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带劲了。”
下湾村,只是华夏大地上因扶贫改变命运的千千万万个村的一个缩影。李永收,也是全国税务系统中无数个驻村扶贫的优秀干部中的一员。9年的扶贫岁月,李永收所帮扶的1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实现村集体收入达到20多万元,以建设脱贫产业项目为着力点,直接带动帮助423户贫困户1328人全部脱贫,产业带动182户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贫困这座大山,正在李永收们的努力下,一个一个被搬离。( 杨青 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