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打造一座“非凡之城”——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系列报道(上)

发布时间:2024-10-29 16:06访问次数:来源:中国税务报字体:[ 大 ][ 中 ][ 小 ]打印本页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40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国22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苏州工业园区是其中的佼佼者。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在金鸡湖西岸,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打下第一根桩。

30年间,起步比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晚了整整10年的苏州工业园区,迅速发展成一座“非凡之城”——在278平方公里的空间内,其经济密度、开放程度、创新浓度均位居全国前列,自2016年起连续8年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

经济密度不断提升

入驻企业从30年前的150家增至18.8万多家

30年,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实现税收收入超万亿元

苏州金鸡湖畔,地标性建筑——“东方之门”高耸入云。沿着园区“大动脉”现代大道自西向东,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两侧商务楼宇林立,现代化厂房密集,各种运输车辆川流不息。

很难想象,这片土地在30年前,还只是蛙声阵阵的“水塘洼地”。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86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GDP13.26亿元,位居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前列。

2003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开发初期整个苏州市的经济总量,实现十年再造一个经济繁荣新苏州的壮举。

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的GDP与财政收入分别跨越千亿元与两百亿元的历史性门槛,相较于初创时期,分别激增了90倍与500倍。

过去30年,苏州工业园区取得3个“超万亿”的成绩: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

亮丽数据的背后,是一家又一家企业快速发展的生动故事。

10月12日,“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发布,苏州工业园区共3家企业上榜,同程旅行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2004年创立之初,同程旅行只是一个5人的创业团队,没有多少人看好。公司第一次搬家,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就能将全部家当运走。

2009年底,经历多次搬家的同程旅行选择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受益于园区深入实施的“企业扎根”和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在线旅游服务商。2024年第二季度,同程旅行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48.1%,创下单季度收入规模历史新高。

2012年,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晓旻在考察了全国多个地方后,毅然决定落户苏州工业园区。随后十余年间,胜科纳米异军突起、逆势突围,2022年获评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周边完备的产业生态是多年来支撑我们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仅在苏州,我们的客户就达到了400多家。足不出园区,我们服务的客户就有140多家。”李晓旻说。

30年间,入驻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外企业从150家增至18.8万多家;园区GDP从11.32亿元增至3686亿元,年均增长22.1%;园区税收收入总量从0.41亿元增至745.9亿元,单位土地税收收入为2.7亿元/平方公里,位列江苏省首位。

如今,在苏州工业园区,每1小时能创造4000万元的GDP,每1天就会有1笔融资发生,每1个月就有1家科创企业上市……

开放程度日益加深

30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

161户次外资企业享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涉及递延税款15.98亿元

9月3日,室内空调通风设备及系统研发、制造和销售领域的全球头部企业——德国妥思集团在华最大单笔投资项目、总额6500万欧元的妥思亚太区研发制造总部新项目,签约落地苏州工业园区。

作为江苏省首个且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总部名单再添一员。截至目前,园区吸引各类外资研发中心250家、各类跨国公司总部机构140家。

“自2001年进入园区,这次签约已经是我们在园区的第三次加码。”妥思亚太区总裁蒋韦恩表示。

和妥思一样,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集团也不断“加码”园区。

10月17日,博世历史上第二大的投资、总额约7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用。“新基地是博世深耕中国的又一力证。”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表示。

30年来,外资在园区经济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园区从设立开始,就高擎开放之旗,在世界各地大举招商,1995年10月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时,已引进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45家,投资总额14.2亿美元。

韩国企业三星就是那时候的“头雁”之一。1994年12月28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领取园区的“00001号”营业执照,成为第一家落户园区的外企。随后三星不断追加投资,目前已在园区设立14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4亿美元,年纳税规模达3亿元。

从“吸引外资”到“留住外资”,30年来,园区不断收获国际资本投下的“信任票”。

数据显示,过去30年,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其中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74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

今年1月—8月,园区实际利用外资19.07亿美元,同比增长4.1%;高技术利用外资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8.4%。

据了解,园区税务部门通过精准推送、主动对接、前置服务,已累计帮161户次外资企业落实境外投资者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涉及税款15.98亿元,促进境外投资者以利润分配再投资163.26亿元,约占同期园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0%。

“30年来,税务部门始终和着改革开放、园区发展的节拍。”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日生表示,针对园区外资外贸经济发展的实际,税务部门持续优化出口退税工作机制,将正常出口退税平均办理用时压缩至不超过1个工作日,累计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1501亿元。

创新浓度越来越高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

总产值比重达74%

最近5年,园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从139.6亿元增至381亿元

“打开座椅通风、空调调至23摄氏度、播放周杰伦的歌曲《稻香》。”三条指令同时下达后,不过1秒钟,车辆迅速做出反应并执行。

这是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俞凯进行的产品演示。他展示的产品——人工智能语音系统,是思必驰自行研发的大模型系统在汽车行业落地应用的具体体现。

2007年成立的思必驰,致力于做全世界最强的人机大脑,自主研发了新一代人机交互平台和人工智能芯片。目前,思必驰已拥有近100项全球独创技术,连续两年入围胡润研究院的“全球独角兽榜”。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思必驰为何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AI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驱动力。”思必驰董事长、CEO高始兴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思必驰高度重视研发创新,不惜在研发上投入巨资。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20亿元,人工智能语音系统的研发团队有上千人,占员工总数比例达70%以上。

得益于创新推动,思必驰已与全球60家知名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其研发的产品已累计“上车”超1000万辆,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50%。

“思必驰是从我们苏州国际科技园‘毕业’的代表企业之一。”苏州国际科技园开发运营主体——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颜永萍自豪地说。

24年来,颜永萍见证了太多企业尝到“打破壁垒的甜”,看到“技术创新的美”。截至2023年底,苏州国际科技园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上市公司20家。在园企业超62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66家……

放眼整个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活力激越澎湃。

看数据,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创新企业超万家,其中上市企业累计66家,科技企业占80%以上;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近28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16%。今年1月—9月,园区新增科技项目超千个,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1家、占全市30%。

看氛围,去仁爱路上散步,不断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目前,园区已同美国、芬兰、新加坡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中外合作创新中心20余家,集聚中科纳米所等大院大所37家,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

看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屡屡实现突破——纳微科技完全自主大规模生产均匀性高性能纳米微球,打破了国外垄断;海谱瑞德最近发布桌面式柔性测试系统(DFAT)和标准ISP烧录测试机,宣告企业技术水平已位居全球第一方阵,补上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重要一环;吉天星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光学遥感卫星“苏州一号”成功飞天,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航天新型对地观测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组组税收数据,也清晰标注着园区创新能力不断跃升的态势:最近5年,园区从事研发的纳税人从3430户增加至5166户,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从139.6亿元增长至381亿元,累计加计扣除额超千亿元。

30年间,苏州工业园区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跨越一个个重要坐标,成为22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精彩缩影。

一路走来,这座“非凡之城”有付出也有收获,硕果盈枝;再次出发,这座“非凡之城”有方向也有干劲,未来可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