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姑苏烟雨处 绣出江南美
发布时间:2024-03-11 14:18 | 来源:中国税务报 | 字体:[ 大 ][ 中 ][ 小 ] | 打印本页 | 正文下载 |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建设、非遗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等内容,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本期,我们采访了几位文化领域的代表委员,请他们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创作,就相关话题畅谈思考、感悟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
姑苏烟雨处 绣出江南美
杭颖 王玭 本报记者 赵小行
一针一线,轻如蝉翼,细如游丝,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承载了江南的温婉,孕育了水乡的灵动,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在苏绣的故乡苏州,“绣娘”成千上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就是其中一员。她出生于苏绣世家,8岁开始学习苏绣技艺,40余年来热爱不减,多幅作品以“国礼”之名赠予外国元首。
为苏绣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创新不单是工艺品样式的改变,还包括人才培养和传播方法的推陈出新。”谈到苏绣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姚建萍如数家珍。通过多次调研,她发现苏绣行业的从业者年龄“断层”现象严重,当前苏绣技法学习渠道少、技术难度大、人才培养周期长,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因此,让苏绣艺术重新焕发活力急需注入新鲜血液。
姚建萍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近10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传承乏力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她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写入了今年的两会议案:“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纳入高校学历教育体系。”
如何能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苏绣,把苏绣技艺传承下去?近几年,姚建萍先后到全国多地传授技艺,还与高校合作推广苏绣技法。2023年7月,她携团队走进苏州市职业大学,开展“感受非遗之美”活动。不仅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家长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苏绣。姚建萍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了热爱苏绣的种子,让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为了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门技艺,姚建萍创立“姚绣”品牌,与知名品牌跨界合作,还在线上开起了直播。2022年9月,一场特殊的直播“数字非遗 苏绣登月”在姚建萍的抖音账号开启,她利用虚拟直播技术让栩栩如生的苏绣作品“登上月球”。这种崭新的传播方式,让苏绣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此外,姚建萍介绍说,得益于税务部门的支持,在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苏绣已经逐渐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回顾这些年来苏绣小镇的发展历程,难免会碰到政策不清楚的情况,幸好有税务部门的精细服务、保驾护航。”姚建萍说,税务部门推出的一系列便民举措,为苏绣企业打造了高效便捷的办税环境。她相信,在各类政策扶持下,苏绣能够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发展得越来越好。
将苏绣作为一生的事业和追求
几十年来,姚建萍一直走在传承创新苏绣艺术的道路上,让她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是什么?谈到这个问题,姚建萍感触颇深,她说:“我的个人成长和艺术创作都受益于时代,因此我由衷地感恩时代。”
姚建萍出生在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的一个苏绣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她很早就确定将苏绣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年轻的姚建萍开始四处拜师学艺。在刺绣名家的悉心教导下,她刻苦钻研,得到了技法和美学理解上质的飞跃。2003年,姚建萍建立镇湖刺绣研究所,引进苏绣原创人才,带领团队四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多年来,姚建萍积极探索,实现了传统苏绣从内容、题材到形式上的创新性突破,开启了当代苏绣现实题材的创作,逐步形成“针融百家、绣随时代”的风格。同时,在她的带领下,由设计师和上百位“绣娘”一起绣制宏伟巨作,改变了以往单个绣绷、单人绣制的方式,突破性地完成了一系列主旋律苏绣作品,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反映百姓的美好生活。
通过不断实践,姚建萍还逐步把苏绣推向了国际。赠送给墨西哥前总统培尼亚的《培尼亚与里韦拉》、被白金汉宫收藏的《岁月如歌》等苏绣作品,都出自姚建萍之手。她本人不仅获得“国绣手”的美誉,她的团队也被外界评为“国礼团队”。
回顾这些年在苏绣技艺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姚建萍十分感慨,她说自己深深感到苏绣事业的价值在新时代正越来越得到体现。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眼下她正致力于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非遗文化传播工作中,引导青少年感受苏绣的魅力,体味中华传统工艺之美。未来,她将带领大家,以苏绣为载体,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